• y
東大並非高不可攀-考取東京大學大學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留學生杜洪林 2014/12/12
人物簡介:杜洪林,出身四川廣元,2013年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,10月來日留學。2014年4月進入名校志向塾裡學習大學院理科專業以及數學課程。9月考取東京大學大學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。
 
崇尚高效
  大三的時候,杜洪林就考慮到畢業後要出國留學。他的想法其實很單純,不想馬上工作,要繼續深造。而考國內名牌大學的碩士,壓力很大且一眼能看到將來,並無多少新奇與刺激的期待,所以就想到留學。美國的大學非常看重出身校,門檻比較高且花費不斐。相比之下,日本的大學給學生另一個飛躍的機會,經濟上的負擔也較輕,再加上自己對日本文化頗有興趣,所以就把日本定為留學目的地。
 
  之前杜洪林對日本的了解主要透過動漫,也讀過一些有關日本社會人情事態的書籍,他欣賞那種對日本沒有偏見,也沒有一味崇拜的視點。
 
  決定留學日本後,杜洪林每個周末去當地的昂立日語培訓機構學日語,堅持了一年多。畢業後來到日本上了語言學校,為了升學大學院,杜洪林透過網路找到了名校志向塾,之前他的生活詞典裡,沒有”塾”這個概念,來到日本才了解到,日本的學校學習強度不大,中小學生要加強學習,就必須上塾。這點與中國的學校不同,學校其實就包含塾的功能了,全體學生對學習都抓得很緊。在日本,十多年前開始針對留學生的塾也應運而生。
 
  今年初,杜洪林來到名校志向塾,聽了塾的老師有關課程的詳細介紹後,他回去思考了一番,還是決定報名,因為他考慮到,日本的考試方向和著重點與國內所學內容不同,如果自己摸索要多花很多時間,複習找不到方向。”我崇尚高效地去做事情,所以無意浪費時間在複習方向性問題上摸索,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。”杜洪林目光堅定,言詞俐落。
 
一切用能力說話
  4月開始,杜洪林在名校志向塾裡學習大學院理科專業課以及數學課程,一周一天課,時間很長。他坦言,剛開始感覺學習強度很大,非常不習慣。10點到下午3、4點是數學課,接下去還有專業課和TA時間,上完回家的路上感覺腦袋昏沉沉的。不過他說人的適應力是很強的,自己後來就漸漸走上軌道了。
 
  塾的課程為學生解決了方向性問題。來塾前,我看了所要考的科目和過去問,感覺摸不著頭腦,跟以前在國內學的內容大相徑庭,數學也忘了不少。這時塾的課程就給了我很大的幫助。另一方面塾沒有答疑時間,課前課後以及課間,只要老師有時間就會為學生答疑。提起教數學的張龍杰老師,杜洪林掩飾不住崇拜之情:”張老師是東大數學專業出身,他已經把數學融會貫通了,能夠舉一反三。”
 
  在塾裡,一起學的同學經常溝通,大家也能互相提攜一起進步,答疑的時候大家互補有無,一起請教老師。我們都知道,考試很公平,一切用能力說話。
 
東大並非高不可攀
  一開始杜洪林覺得東大是個遙遠的存在,就像高考時的清華、北大。然而隨著來日時間增長,接觸到了一些已經入學東大的前輩們,發現他們並不全是國內名校畢業,通過自身努力考上東大,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考學之路。漸漸地杜洪林感到自己也得去挑戰一番,”別人可以,沒道理我不行”的想法逐漸清晰起來。
 
  最終杜洪林把目標定在東大了,而且非東大不可,他報考了東大的兩個研究科─情報理工學科和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。兩個專業的考試時間是8月18日和19日緊挨著的兩天,備考頗有難度。情報理工專業的難度比起新領域更高,但筆試合格分數自然也要低了不少。關鍵在於所報考的專攻考試科目有所重疊,可以一併複習不至於分散精力。
 
  8月杜洪林又參加了兩個專業的面試,他坦言:理工科的筆試比面試更重要,筆試成績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能否合格。
 
他認為理工科專業的面試都比較簡單,教授的提問也都比較常規,無非就是為什麼來日本、為何選擇這一專業和這一指導教授,以及大學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以及現在對研究是否有新的理解。準備好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基本足夠了。杜洪林在回答問題時表現出了對專業的熱忱,並表示本科畢業論文與現在希望從事的研究相關,看了大學的網站上公佈的研究內容,非常感興趣。看起來教授對於他的表現頗為滿意。
 
  “面試時就能感覺到自己是否及格了。”杜洪林最終考取了東京大學大學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所。他在國內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,進入大學院將進行包括人機交互等內容的觸覺研究,這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。
 
把目標定高
  對於將來,杜洪林說希望畢業之後在日本工作數年,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再回國,若是受日本公司外派到中國工作,那是自然很理想的生活狀態。
 
  杜洪林雖是理科生,對文科也很感興趣。他說接觸傳統文化比較多,來日本時背包裡帶了唐詩宋詞、古文觀止等。他很欣賞日本對漢文化的繼承與發揚,但更熱愛自己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並為之深深折服,並深信國內對傳統文化進行正本清源的時刻終會到來,所謂”路漫漫其修遠兮,仁人志士當上下而求索”。
 
  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,杜洪林正上高中,家鄉是地震重災區,當時震感強烈,感覺房屋遙擺30度以上,已經站不穩了。那時的恐怖刻骨銘心,他不禁感慨到:”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,自己才十幾歲,難道就這樣走到了人生的終點?”人跨越災難之後往往帶來內心的堅強和獨立思考,杜洪林也是如此。這也許也是他走出國門看世界的契機之一。
 
  杜洪林對日本和日本人的觀察是多視角的,他覺得日本人很有禮貌,但這是用外在來束縛內在。人性本惡當以禮束情,顯然頗受荀子思想影響,但未免有些矯枉過正,導致日本人過於重視形式了。所以在交流時常常讓人感受得到微笑,但感受不到熱誠。與人交往中,日本人總是”一視同人”,讓對方感受不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區別。而中國人不同,心裡想什麼就表達出來,人與人很快就能熟記起來談起心裡話。
 
  為了更多地瞭解日本,杜洪林有個不大不小的冒險計劃─騎自行車環遊日本,他說:”開始想的有點簡單,其實騎行要準備的東西很多,而日本的海岸線又很狹長,我打算先把計劃分割一下,而且還得先用短途騎行練練手。比如先騎車東京灣繞一圈,然後到富士山……”這就是理科生的浪漫情懷吧。
 
  對於還在考學路上奮鬥的後輩留學生,杜洪林寄語如下:”首先要相信自己,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差。當然也不能老是抬頭看天,而不低頭看地,那要摔跟頭的。要把目標定高點,就算沒達到最高的目標,結果也不會差到哪去。努力是一切事情基礎和前提,要知道,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談不上拼天賦。”(名校志向塾提供、黃文煒)



如需進一步諮詢,歡迎來電! 
名門教育機構-名門日語  (02)7724-7007

 

合作機構
  • 2017年度會員標章
  • 名校教育
我有興趣,快聯絡我!